摘要:安全是发展的基础,稳定是发展的前提。面对新时代、新发展、新要求,高校维稳安保工作的管理方式、运行模式亟需改革深化,尤其是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信息技术的迭代更新和广泛应用,如何统筹发展和安全,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校园安全稳定工作为学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坚实有力的保障支撑,从供给侧发力以高质量发展需求为导向,运用“互联网 ”思维,聚力建设打造集聚大数据、物联网技术为支撑的高水平校园安全信息化智慧安防体系,已成为高校面对的重要课题和必然要求。
关键词:“互联网 ”大数据智慧安防体系
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基础和根本保证,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是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学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和坚实保障。这就需要高校安保工作者紧密立足于当前高校维稳安保现状和智慧校园建设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成效导向,聚焦当前高校校园安全稳定工作面临的复杂形势、内容范畴和职责要求,尤其是“互联网时代”智慧安防的建设现状,以创新构建智慧校园维稳安保体系为主线,找准短板弱项,充分运用“互联网 ” 信息化思维,运用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从功能需求、理念思路、架构设计、路径实现和预期成效五方面,聚力打造一体化智慧安防信息化保障体系,更加精准化、精细化、高效化做好校园安全管理,提升校园智慧安防水平,为建设平安校园夯实坚实基础。
一、当前高校校园安全稳定工作面临的新挑战、新问题和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一再强调要统筹发展和安全,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安全底线,弘扬生命至上理念,深刻阐释了安全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为科学精准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提出了工作要求。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国际安全形势风险加剧,地区热点问题错综复杂。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以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就高校而言,近几年,受国内外各种因素影响,各类矛盾风险叠加,维护校园安全面临新挑战、新问题,新要求。
(一)安全形势较为复杂严峻。突出表现在涉政治领域问题更加突显,非法宗教渗透活动突出,涉恐风险现实紧迫,涉校不安全事件存在隐患可能。各类“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仍需高度关注,安全底线思维仍需强化,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力度仍需持续加大,安全责任监管落实任务依然艰巨复杂,尤其是对安全事件社会“关联效应”的应对防范本领和应急处置、舆情管控能力亟待增强。
(二)内容范畴更加广泛。高校维稳安保工作是一项关乎师生员工切身利益、关乎校园和谐稳定、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系统工程。从职责范畴看,内容更加广泛、任务更加艰巨,涉及政治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治安安全、交通安全、防疫安全等诸多方面。从场域点位看,涉及学生宿舍、实验室、餐厅超市等重点区域和关键部位。从群体类别看,涉及教师、学生、后勤服务人员、临时入校社会人员等各类群体。
(三)职责要求更加精细。近些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安全工作的基础保障地位更加突显,对高校安全管理的标准化要求越来越高,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要求更加科学规范,管理服务要求更加精细精准,举措落实要求更加明确具体。对应而来,这就要求高校安保工作必须树牢问题导向,主动求变、科学应变,从思路理念拓展、制度机制完善、“三防”建设保障等多维度集群发力,才能与现实安保工作标准要求相适应,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安全保障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建设智慧安防体系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和目的,不发展是最大的不安全,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和保障。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维护校园安全的工作内容、标准要求更加精准细化,传统的以“人防”为主体粗放式的安全管理模式已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存在短板弱项和薄弱环节,与学校高质量发展需求不相匹配,亟需“腾笼换鸟”提档升级,加快推进智慧安防建设,切实提升管理服务保障水平。
(一)当前高校安防体系的现状分析
1.制度机制建设不够健全。总体来看,当前高校虽然基本上都有安全管理制度,但制度体系与现行管理需求和师生员工期望诉求有差距,存在制度设定宽泛、内容涵盖不全面,实际操作实施有空白、更新优化不及时的现实情况。
2.系统联动的“大安全格局”尚需完善。高校安全管理涉及面广、内容繁杂、管理难度大、标准要求高,需要全校上下协调联动、齐抓共管,全员参与,具有协同性、即时性、突发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传统的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均由高校的安全保卫部门牵头负责,但从实际情况看,因编制等原因当前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干部总量有限,安全管理工作精力投入和管理落实很难面面俱到,影响了工作实效。
3.安全责任监管落实力度仍需强化。存在安全责任体系不够完备清晰,常态化过程监管精细化精准化程度不高,风险隐患摸排整改不够严实,一体化网格式安全责任体系和监管落实机制不够健全等实际问题。
4.安保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近年来高校安保信息化建设持续推进,但仍普遍存在顶层设计统筹谋划缺位,经费投入不足,监控消防等安保信息系统独立并行,大数据智慧化程度不高,多部门信息系统联通交互不畅等现实问题,智慧安保数据化、精准化和即时化保障服务能力不足,滞后于当前安保工作现实发展需要,影响了安保工作成效。
(二)建设智慧安防体系的时代背景、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1.建设智慧安防是推动实现高校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教育管理和教育技术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国务院安委办《教育系统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明确要求“2026年底前,要全面搭建教育安全信息传播平台和校园安全信息管理平台”,面对信息发展的新时代,高校应建立安全网络化、数字化、集成化的智慧安防体系,完善安防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促进信息安全技术与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有效结合和创新应用,高水平保障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服务水平,为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2.建设智慧安防体系是平安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当前,高校多地多校区办学格局较为普遍,区域跨度大、管理单元多,一体化多维联动、快速精准应急反应的校园安全信息化保障体系尚未建立,实际工作中存在数据统计不精准、信息联通实时性差,对校园风险隐患综合研判分析不精准等问题,传统安保管理模式已与现实发展需要不相适应,对应而来迫切需要建设一体化智慧安防体系。另外,立足于当今“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的信息化时代背景,发挥网络信息化数字性、开放性、交互性、快捷性、规范性、流程性的优势特点,运用“互联网 ”思维,依托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推动思路理念创新,配套建设完善相应制度机制,聚力建设打造校园安全信息化智慧安防体系,已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推动安保工作提速增效的必然要求。
3.建设智慧安防体系的重要意义。依托智慧安防体系不仅可节约人力成本,又可提升安全管理的覆盖面和精准度,打破“信息孤岛”,利用物联网、gis等智能感知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实时精准掌握校园安全动态,第一时间整改消除安全隐患,构建人机联动的全场域、全天候的安全保障体系,健全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切实维护保障校园安全稳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三、建设一体化智慧安防体系的总体思路和实现路径
(一)智慧安防体系的建设思路
以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为牵引,以供给侧改革探索为支撑,紧密结合当前高校安保工作的职责要求和内容范畴,按照精准梳理存在问题— 精准对接功能需求—融合“互联网”思维和物联网技术 — 分版块分权限系统化统筹设计 — 建设一体化闭环式智慧安防信息系统的总体思路,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健全完善制度体系,增加人员经费投入,配套物联网设施设备,研发定制式功能服务软件等多维举措,建设完成具有多模块协同联动、实时预警相应、闭环式监管处置、数据可视化分析强大功能的智慧安防信息系统,并同步形成集建设智慧安防系统的理念思路、架构设计和实现路径于一体的综合理论研究体系。
(二)智慧安防体系的架构设想
坚持定制化统筹,一体化定制式设计,聚焦安保工作业务范畴,以智慧校园中央数据中心为依托,从学校层面建立人事、学工、后勤、安保、教务数据交互共享长效机制,从安保层面集成人员管理、车辆管理、消防管理、安防管理、隐患排查整治、事件预警、点位巡查、应急处置等业务管理需求,将原有系统模块和新增系统平台一体化纳入智慧安防体系,定制化研发智慧安保信息平台,实现各子系统数据融合共享和大数据分析,提升校园安保事件动态感知能力和安保管理精准化、精细化服务保障水平。
(三)智慧安防体系的功能实现
建设一体化定制式智慧安防体系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一是要聚焦安保工作业务范畴精准梳理信息化建设的项目类别及其功能需求,厘清所涉及部门、人员的任务要求和工作事项。二是按照高效便捷智能的原则,一体化统筹设计菜单式流程清单,分层分类设置功能权限和任务事项。三是软件研发要预留拓展升级空间,可实现框架式子模块添加功能,且满足各子系统间具有数据交互融合要求,避免子系统独立并行。可依托物联网技术人机联动,实现信息预警、大数据统计分析等功能需求。
参考文献:
[1] 孙静,陈海畅.基于物联网的高校校园智能安防建设探索 [j].深圳大学学报(理 工版),2020,37(a1):128-133.
[2]杨易霖.论高校安防建设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j].智能建筑,2023(1):64-67.
[3]赵强,王雷.超融合构架在高校智慧安防系统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风,2022(10):74-76.
[4]上海艾瑞市场咨询有限公司.中国ai 安防行业发展研究报告[c]//上海艾瑞市场咨询有限公司.艾瑞咨询系列研究报告(2021年第10期).2021:375-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