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安全治理面临新问题和新挑战,推进高校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迫切需求。新时代“枫桥经验”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平安和谐的重要法宝,为高校安全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通过分析“枫桥经验”的核心内涵和价值意蕴,探讨其在推进高校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可行性,提出具体建设对策。
关键词:枫桥经验;高校;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安全治理面临新问题和新挑战,推进高校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迫切需求。新时代“枫桥经验”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平安和谐的重要法宝,[1]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贡献了诸多有益启示,已经在城乡社区、企业等各个领域推广应用。高校安全稳定素有社会稳定的“晴雨表”、国内政治形势“稳压器”之称[2],是国家和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高校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助力平安校园建设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核心内涵和价值意蕴
(一)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核心内涵
“枫桥经验”是指在中国浙江省苏州市吴江区枫桥镇,自1963年以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做法和经验。无论是最初的“枫桥经验”,还是新时代的“枫桥经验”,其核心内涵就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动和依靠群众,实现“矛盾不上交”,将问题解决在基层。主要体现在“三个结合”,党的领导与群众智慧相结合,以人为本与民主法治相结合,政府管理与基层自治相结合。具体包括社会参与、共建共治、风险防控和问题解决等要素。
(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价值意蕴
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核心价值在于依靠群众,强化基层组织,及时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其价值意蕴主要体现在:依靠群众的社会治理理念,通过发动和依靠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增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性作用和效率;预防为主、调解为主的矛盾解决方式,通过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理,避免了矛盾的激化和扩大;强调基层自治发展,鼓励和支持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用法治理念引导群众,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和社会风尚;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模式,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创新社会管理方式,通过持续发展和完善,寻求适应新时代的社会治理新方式;推动法治建设,使得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更加贴近民众,提高了法律意识和法治实效。
二、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高校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可行性
(一)政策倡导
当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校园安全,提出了一系列加强高校安全治理的指导方针,鼓励各地区高校以“枫桥经验”为借鉴,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安全治理模式。政策的支持为打造高校版“枫桥经验”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在相关指导意见中,鼓励建立高校安全治理的多方参与合作机制,与“枫桥经验”强调的多元协同治理相一致;强调加强高校师生的安全教育和宣传工作,与“枫桥经验”注重全员参与和广泛宣传教育的原则一致;强调加强高校的物理防线建设,与“枫桥经验”注重物理防线构筑和科技赋能安全管理的原则相符;强调建立健全高校的应急响应和管理机制,与“枫桥经验”注重建立健全的应急响应机制的原则一致。
(二)成熟的实践经验
“枫桥经验”作为一种成功的治理模式,在基层社会治理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验证。绍兴市教育局深入推进新时代“枫桥经验”校园实践,坚持“组织建设走在工作前,预测工作走在预防前,预防工作走在调解前,调解工作走在激化前”,不断提升校园安全综合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打造“家校社会三结合、抓早抓小抓苗头、人人都做安全员”的“枫桥式”平安校园,实现“教得好、防得牢、处得早、化得了”的平安目标。这些成功实践为高校安全治理提供了可靠的参考。
(三)学术研究支持
近年来,“枫桥经验”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学术界对“枫桥经验”的研究涵盖多个方面。在当今社会面临多元化安全挑战的背景下,其研究成果为高校安全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高校可依据研究启示,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改进安全管理机制,提高治理能力,从而打造更加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
(四)高校资源优势
高校作为拥有丰富智力资源和学术研究力量的重要机构,为推动安全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极具优势条件。借助“枫桥经验”,高校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所拥有的人才、科技和管理资源,进一步强化安全治理工作的专业性和现代化水平。高校资源优势与“枫桥经验”实践相融合的方式,将有效提升整体安全管理水平,为安全治理工作注入更多创新和前瞻性。
(五)社会参与和共建共治
“枫桥经验”强调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共建共治,通过多元的主体合作,实现了高校安全治理的良好效果。这种模式能够调动社会资源,增强治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整个治理过程更加民主、公正和透明。“枫桥经验”倡导并鼓励高校与政府部门、学生、教职员工以及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形成联动机制,共同参与安全治理工作,促进了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责任共担,提高了安全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三、高校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对策
(一)强化党建引领
党建引领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根本保证。要强化党组织的领导作用,把“抓安全稳定”作为各级一把手的第一责任,明确安全治理的重要性;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注重培养和选拔安全治理方面的专业人才,提升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建立党员安全责任制,提高党员对安全工作的敏感度和责任心;党建与安全治理深度融合,建立党建--安全治理工作协同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合作,形成“党委领导、行政负责、部门联动、全员参与”的治理格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对党员干部和各级部门在安全治理中的监督和约束。
(二)加强规章制度建设
规章制度对高校安全治理体系构建和治理实践起着指导和约束作用。制定详细、具体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如校园巡逻、应急预案、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等,明确责任分工和操作流程;加强执行监督和检查力度,确保各项规定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建立健全宣传培训机制,定期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定期对已有规章制度进行评估,不合时宜的条款及时修订;倡导民主参与机制,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制度制定,积极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加强信息化支持,建立规章制度在线管理平台,提供便捷的查询和使用方式。
(三)完善安全教育体系
完善安全教育体系对高校安全治理体系构建至关重要。制定安全教育方案,明确目标、原则和内容要求;建立涵盖各个层次、各个专业的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如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实践环节等;加强师生员工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开展常态化安全教育宣传活动,借助校园媒体、社交平台等渠道,宣传安全知识、技能和预防措施;加强与社会资源的对接,共同组织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推动科技应用辅助安全教育,提升安全教育的覆盖范围和效果;将安全教育纳入高校日常管理体系,形成长效机制。
(四)建立多元化安全监管机制
建立高校安全监管的多元化机制,整合各方资源,提升安全管理的全面性和精细化。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与政府相关部门、学生团体和社会组织之间建立协作机制,共同参与安全监管工作;推进信息共享互联,建立信息平台,以便更准确地监测和预警安全风险;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对高校安全治理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提供舆论监督和反馈;推动学生参与监管工作,设立学生安全志愿者队伍,开展安全巡逻、宣传教育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安全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五)推动信息化技术应用
利用信息化技术,建设智慧校园和安全监管系统,提升治理效能和响应能力。建设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整合各类安全管理数据和信息资源,提供便捷的数据查询、分析和处理功能;推广应用智能化监控设备,部署视频监控、人脸识别、智能告警等技术设备,加强对校园安全状况的实时监测和预警;开发安全教育、报警求助、实时通知等功能的移动应用程序,方便师生随时随地获取安全信息和进行应急处理;建立数字化巡查系统,利用无人机、传感器等技术进行校园巡查,提高治理效率和反应速度;加强网络安全建设,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等安全设备,保护校园信息系统免受网络攻击威胁;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如智能预警系统、智能安全管理系统等,提升安全治理的精准性和智能化水平。
(六)坚持源头治理化解矛盾风险隐患
按照“抓早、抓小、抓苗头”的工作思路,坚持从源头化解矛盾风险隐患。校地协同联动,协调街道办事处、社区等多部门积极探索校地共建、共治、共享的校园安全综合治理模式,推动校地双方在普法教育、校园治理、矛盾化解等方面双向互动;校警协同联动,协同属地交管、治安、刑侦和反诈中心等多警种,联动排查并积极化解各类校园矛盾风险纠纷,落实落细落小校警共建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校内协同联动,健全完善涉校矛盾风险隐患定期汇集梳理、分析研判和监测预警机制,推动矛盾纠纷多元调处、源头化解、动态清零;师生协同联动,组织协同各相关部门常态化开展学生工作会议,建立“校、院、班、寝”四级防范体系和心理危机预警、干预体系,加强对重点学生的关注、帮扶和引导,及时解决学生急难愁盼,第一时间遏制各类风险个案向涉稳安全事件转化。
面对新问题、新挑战,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推进高校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借鉴。要深刻领悟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核心内涵和价值意蕴,努力探索高校版“枫桥经验”的安全治理模式,推动“枫桥经验”在高校落地生根。在建设过程中,要强化党建引领,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完善安全教育体系,建立多元化安全监管机制,推动信息化技术应用,坚持源头治理化解矛盾风险隐患,保障师生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为平安校园建设和教育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改革开放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300.
[2]魏凤琳,刘义飞,朴文山.浅析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重要地位[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0(02):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