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国内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跨区域多校区办学成为一种新的趋势。本文主要是针对跨区域多校区办学带来的校园安全治理挑战,提出了安全治理体系建设的对策,为跨区域多校区的高校平安校园建设提供可参考借鉴的途径选择。
【关键词】高校;跨区域;多校区;安全治理
随着我国现代高等教育进一步深化改革,跨区域多校区办学已成普遍现象,2013年数据显示,全国普通高校2142所,有1959所高校拥有多校区,占到91%。这一现象在“双一流”建设高校中比例更高,截止目前初步统计国内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100%设有分校区,设置3个分校区以上数量达到了83%,跨地级市以上行政区域设置分校区的占到了36%。比如,山东大学有9个校区,分布在3个地级市;浙江大学有8个校区,分布在4个地级市;北京大学、同济大学、厦门大学还在海外国家设立了校区。面对合并行、扩建型、创新合作型及混合型等多种分校区模式,多样的管理模式也一直随着时代的进步保持着探索、时间、调整、磨合、再探索的螺旋优化趋势。
高校安全治理问题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其独特的性质特点,在高校现代化治理模式改革深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相对于单一校区而言,多校区的安全治理存在安全管治责权不清、抵御分散管理力量薄弱、安全信息层层过滤反馈滞后失真、软硬件建设不均衡不匹配、跨校区部门协同配合难度大等问题。受现代互联网信息放大器效应影响,高校任一校区、学院、研究所、网站网页或师生个人问题都有可能被酝酿为一场需要全校共同面对的舆论危机、安全危机、信任危机,严重影响高校正常的教学管理秩序,更会对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基于跨区域多校区办学给校园安全治理带来的复杂挑战,笔者结合自身多年高校安全管理经验和对此类问题的深入研究探索,提出跨区域多校区安全系统建设思路及对策,供大家探讨和借鉴。
一、坚持多校区安全治理体系一体谋划、一体建设、一体发展
构建高效、务实、完善的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体系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生命至上、安全至上”的思想,坚守安全底线,强化系统思维,落实各级安全管理主体责任,不断强化学校整体安全能力建设,在统筹协调、协同配合、分级负责、全员参与、思想防范和制度建设各个方面同步进行顶层设计,共同推进安全体系建设,深化一体发展战略。
(一)坚强的组织体系保证。由学校党委设立安全工作委员会,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任主任。该委员会作为学校安全治理的最高机构,对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具有领导决策权,负责各类安全工作的组织、谋划、指导和监督实施。该委员会整合实验室安全领导小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消防安全领导小组等各类分散的领导组织职能,设置专门的办事机构,并根据需要设置由分管校领导任组长的专项安全小组,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安全工作调研、检查督导等。较大规模或地域跨度较大的分校区视情设置分校区安全工作委员会,由分校区党委(党工委)书记、校长任主任,在学校安全工作委员会监督指导下,统筹协调本校区安全稳定工作,对本校区安全工作承担主体责任。二级学院、重点实验室、研究所等基层单位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全面负责本单位安全管理工作,承担本单位安全工作主体责任。党政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稳定工作第一责任人,其他领导班子成员均要承担一岗双责责任。
(二)全员主动参与的思想保证。安全工作事关人人、人人有责。要把安全的思想理念落实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切实做到学校安全责任和安全措施落实到每个人员、每个环节、每个岗位,构建全员主动参与的良好安全氛围。坚持安全是前提的思维范式,树立底线思维、红线意识,始终绷紧安全这根弦,做工作、干事情从头到尾坚持践行安全理念,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时间,也要防范“灰犀牛”时间。将教育培训、安全检查、巡防守护、排查化解、应急处置等多方位、多维度、多元素进行有机结合,建立全方位安全工作网格,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三)严谨的考核评议保证。将安全管理工作纳入各单位年终考核内容,全校多校区实行一套评价标准,并将安全管理工作成效同单位的绩效奖励经济利益和单位领导的考核等级评定相挂钩,严格实施“一票否决”,对于单位安全管理混乱或因履职尽责不到位引发安全责任事故的,取消相关单位和责任人年内评优资格,视情况给予相应经济处罚,并依法依规追究单位和个人的责任。鼓励全校师生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积极担当作为、主动拦责、破解难题,明确容错免责机制。将平安校园建设项目纳入学校综合荣誉体系,对在安全管理工作中成绩显著或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一定程度表彰和奖励。
(四)严肃的工作纪律保证。进一步强化各校区各级各类人员岗位安全职责,厘清责任清单,明确统一的事故责任追究界定标准、调查处理流程和使用范围等。对安全稳定工作中的严重失职、渎职行为和安全责任事故依照有关规定追责问责,对安全事故中涉及违纪违规问题依纪依规严肃查处。
二、多校区安全治理体系建设中持之以恒的重要原则
(一)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坚持党对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才能实施更加有力的统领和协调。教育引导各级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安全稳定工作重要性、艰巨性、紧迫性,坚定信心,敢于担当,克服麻痹思想,强化风险意识,永葆斗阵精神,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
(二)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针对内部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彻底改进提升,健全完善制度建设,积极推动内部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安全工作关口前移,强化源头治理,注重抓早抓小抓苗头,未雨绸缪、防微杜渐,全面排查安全风险隐患,打好防范化解风险的主动战。
(三)必须坚持全面压实责任。健全安全责任体系,拧紧责任链条,明确责任主题,狠抓责任落实,强化责任追究,避免“保姆式”“单向式”管理,将安全工作主体责任从校党委到基层单位逐级延伸,做到院院有责、部部履责、人人尽责,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的安全治理工作网络。
(四)必须坚持协同联动。要着眼新时代学校安全治理工作特点,加强校内协同、校地联防,充分发动群众,调动各方力量,形成群防群控、群管群治、合力协作的安全稳定工作局面,做到条块结合、高效快捷、运行顺畅。
(五)必须坚持专业防治。准确把握学校改革发展中的新形势、新特点、新任务,不断强化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建设,大力开展教育培训,组建专家顾问队伍,增强安全技术支撑,全面提高安全管理工作科学化、专业化水平和软硬件条件建设水平,构建新时代平安校园、智慧校园。
三、建立健全多校区安全管理体系各项制度
(一)信息收集报送机制。1.日常安全信息周报。基层单位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制定专人具体负责安全信息搜集、整理工作。每周上报一次,分管领导负责信息审核,确保报送信息的时效及质量。校区党工委负责向学校安全工作委员会集中报送本校区范围内的安全信息。学校安全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负责收集汇总全校安全信息。2.突发、敏感或重大安全信息及时报送。突发紧急重大情况,涉事单位负责人必须在第一时间处置的同时,15分钟内口头将信息报送至上级安全工作组织,30分钟内报送简要书面材料。将恐怖袭击、学学生非正常死亡、重大火情或事故等可以越级直报。处置过程中,上下各级保持信息畅通,技师报告事态发展。事件处理完毕或情况稳定后,涉事单位要向安全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报送详细书面材料。3.安全信息每日“零报告”制度。重大时间节点和敏感时期,根据上级要求和学校实际情况,实施每日“零报告”制度。
(二)信息分析研判机制。1.组建各级安全信息研判队伍。以各级安全工作领导组织为主体,分级建立安全信息研判队伍,吸纳职能部门相关人员、专家顾问、师生代表以及地方政府安全职能部门人员参加。2.定期分级研判。在综合手机安全信息的寄出上,各级安全工作组织定期组织分析研究工作,制定应对措施和整改办法,并及时将研判结果报告上级。3.重大事项会商。涉及多领域、多部门的重大安全信息,由学校安全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或校区安全工作委员会向学校安全工作委员会提交。学校安全工作委员会及时召开专题会研讨处置。4.重大节点每日综合研判。根据上级部门及学校安全工作委员会要求,安全工作委员会在重大时间节点启动每日综合研判工作,组织专题研判队伍,分析每日安全信息,传达有关指示和不知落实处置意见。
(三)风险评估排查机制。1.安全风险评估分级。将学校的各级各类安全风险进行预先危险性分析评价,以该危险源的潜在后果的发生可能性(l)和后果严重程度(s)为两个矩阵变量,l和s相乘结果为该危险源的风险度(r),即r=l×s。(分级标准可根据各学校实际情况制定)
表-1 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分级(示例)
表-2 危害事件发生后果的严重程度分级(示例)
根据r值的大小,将风险级别分为5级:
r=l×s=17~25:严重风险,需要立即采取措施或停止;
r=l×s=13~16:重要风险,需要采取措施或消减;
r=l×s=8~12: 中度风险,需要特别控制;
r=l×s=4~7:低度风险,需要保持关注;
r=l×s=1~3:轻微风险,可接受或可容许。
表-3 确定风险度(示例)
2.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各级、各单位按照风险矩阵评价的办法,对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编制本单位的安全风险库,制定实施风险控制措施。风险越大,管控的级别越高;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相关下级必须负责管控。严重、重要风险可由学校、校区直接监管;中度、低度风险可由基层单位监管。3.分级分期安全排查。采取自检自查和检查监督相结合、定期排查和不定期排查相结合、全面排查与专项排查相结合的三级三查安全排查制度。学校安全工作委员会负责学期综合检查、专项检查、专家团队检查。校区安全工作委员会负责季度全面检查、重大活动及节假日前检查。各单位负责落实日查、周查、月查制度。各级各类检查均采取清单式排查,明确排查重点及范围,建立风险隐患台账。
(四)隐患整改督查机制。1.坚持全面整改。各单位深入排查和全面梳理安全稳定方面存在的问题,剖析产生为题的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建立整改工作台账,集中抓好整改工作。各专项工作组加强协同联动,及时跟踪问效,严格整改标准和时间限定。2.做到务实高效。发现隐患立即组织整改,明确整改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做到内容全面、措施有力,责任到人、任务到岗,做到立查立改、即知即改、应改尽改,一时解决不了的,要盯住不放,一项一项整改到位。3.建立长效机制避免问题反复。把整改落地见效与建立长效机制结合起来,注重整改成果运用,举一反三,既提出“当下改”的举措,更完善“长久立”的制度,避免整改的问题反弹,切实巩固整改成效,真正做到解决一个问题、完善一套制度、堵塞一批漏洞。4.加强过程督查。对整改工作滞后以及办理难度较大,尤其是久拖未决的事项,进行过程督查,重大问题专项督办。对安全管理意识不强、重视程度不高、安全隐患处理不及时、工作整改不到位的责任单位和领导干部,由分管校领导和安全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进行安全管理工作约谈,根据情节轻重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或纪律处分。
(五)应急指挥领导机制。学校安全工作委员会统筹学校应急指挥工作。学校及校区分别常设应急指挥领导小组,组长为分管安全工作的负责同志,成员为办公室、宣传、学生工作、公安(保卫)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如遇突发紧急事件,根据工作需要,相关分管领导、涉事单位及相关部门负责人要加入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如涉及国际留学生权益问题,要将国际事务部、法律事务室等部门负责人应加入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学校设置24小时总值班室,分校区设置分值班室。突发事件的处置遵循“快速发现、快速报告、快速处置”原则,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成员必须做到1小时内集结完毕,在外出差的相关负责同志立即返回,并停止一切外出活动,全力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加强与地方政府机构如公安、国安、应急管理部门的联系,必要时按照有关程序商请给予支援和指导。
(六)应急预案修订及演习演练机制。1.及时修订完善应急元。学校、分校区及各单位结合实际情况,及时修订本级应急预案,并强化应急预案的动态化、规范化管理,各类应急预案原则上每2年至少修订完善一次。2.健全应急演练制度。按照预案管理和处置实战的要求,定期开展综合演练和专项演练,增强实战能力。学校安全工作委员会及校区安全工作委员会负责组织大型综合应急演练,专项工作组组织各基层单位定期开展专项应急演练;大型活动责任单位在做好安全预案基础上,积极开展针对性应急演练。
四、增强多校区安全管理体系支撑保障力度
(一)加大现代科技支撑力度。提高校园安全工作的科技化水平是促进安全管理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之一。持续加强现代科学技术在学校安全领域的覆盖与应用。研发适应学校实际,整合构建集安全信息报送、预警、排查、处置于一体的安全信息管理平台,促进安全管理工作扁平化、便捷化、智能化。利用“互联网 培训”、电化、vr等现代培训方法和体验式安全培训模式增强师生医务员工安全意识。全面整合校园数字资源,推广安装一键报警系统,构建多校区、多区域联合网络空间安全综合防御平台,推进大数据安全分析研判。
(二)构建专家顾问团队。充分发挥高校各类专家学者资源优势,选拔、聘用一批覆盖不同领域的安全专家顾问团队,定期对学校安全工作进行监督、指导、检查,分析并评估安全风险,并在学校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应急处置、事故调查处理、安全管理现代化建设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
(三)加强财政支撑保障。根据学校财力增长情况,通过调整支出结构,加大安全教育培训、安全监管、物防、技防、安全奖励、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等方面的资金支持。设立应对突发安全事件专项资金账户,确保优先保障、资金充足、专款专用。
(四)与省、市、区建立安全联席会议协调机制。根据学校级别和规模与省、市、区等地方党委、公安厅(局)及其他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社会专业咨询部门、专家团队及相关单位参与的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建立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群防群治的学校安全工作体系,并加强对重大问题、重大事项或突发特情(舆情)的沟通、协调和处置,共同维护校园安全稳定良好局面。
五、培养塑造多校区持续健康的安全文化
(一)安全教育经常化。建设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传统宣传与新媒体宣传相结合、正面引导与警示警醒相结合的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各校区不定期举办安全讲座论坛,每年聘请安全教育专家,开展专项业务培训。学校将安全教育与法制教育列入学生教育发展规划,修习安全学分,提升安全素养。
(二)安全队伍覆盖化。建设一支覆盖全校的安全员队伍,每个党支部、班级、学生宿舍、实验室至少明确1名安全员,负责安全管理、隐患排查、整改监督、信息反馈等工作。这支队伍既是安全信息收集员、安全知识的宣传员,也是协助学校有关单位做好网络正面舆论引导员。
(三)安全文化品牌化。安全管理工作不仅需要严格的制度规定来约束,更需要学校全员将安全意识内化为行为自觉。挖掘本校、本地区、本行业的安全品牌,以各类安全活动为载体,创新性打造安全文化系列精品项目,差异化推动特色安全服务,让安全文化落实落地,形成“人人参与安全管理、人人保障安全工作,人人都是监督员、处处都是安全岗”的安全文化建设格局。
参考文献
[1]张兴华.如何破解多校区办学困局[n].中国教育报.2013-10-22
[2]张兴荣,李世嘉.安全科学原理[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