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视野下高校宗教渗透问题刍议-yd12300云顶线路

 新时代视野下高校宗教渗透问题刍议-yd12300云顶线路
学术研究
新时代视野下高校宗教渗透问题刍议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经济政治文化交流更加频繁紧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高等学校和大学生群体日益成为境外宗教势力进行渗透和扩张的重要目标群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信奉各种宗教的人口约1亿左右,其中大学生群体占据相当比例。境外宗教对国内高校的渗透也出现了渠道多、方式隐蔽、内容政治化、手段更加现代化、渗透主客体高学历化等特点。本文根据境外宗教渗透的现状,对高校防范和抵御境外宗教渗透表现的主要为题及原因进行分析,以期从中把握普遍性,捕捉规律性,从而为新时代高校防范和抵御境外宗教渗透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境外宗教  渗透  预防

  一、高校境外宗教渗透含义及历史由来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作为一种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实际上是统治人们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虚幻的、颠倒的反映,必然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阶级与国家的消亡而自行消亡。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就揭示一个资本主义世界的阴谋,即“教皇和沙皇”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共产主义幽灵”。上世纪80年代,在对苏东剧变的检讨和反思中,透过重重史料我们也发现了“美梵神圣同盟”的存在以及这一幕后力量推波助澜的深刻影响。近年来更有香港非法“占中”事件为例,陈日君作为前任天主教香港教区枢机主教,热衷政治,撮合香港高校学界所谓“占中三子”、宗教界、传媒届、政界等反大陆势力,体现了宗教势力和西方反华势力相勾结的特点。目前,我国所面临的地缘政治局势复杂多变,而许多大学生对总体国家安全观了解片面,认知比较狭隘。随着高校开放不断深入和办学理念的改革,如果大学生群体对宗教渗透缺乏清醒的认识,势必导致各种安全问题的发生。

  高校宗教渗透一般泛指境外团体、组织和个人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利用宗教从事的各种违反我国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活动和宣传,干扰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通过占领高校作为文化的制高点和青年人群,境外宗教势力对国家文化软实力进行深层次的侵蚀,进一步普及宗教影响,扩充宗教势力,进而影响中国的社会稳定和破坏中国的社会秩序。政治上,境内外敌对势力从没有放弃利用宗教向学校进行渗透,对大学生实施“西化”和“分化”的策略,利用宗教传播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信仰,争夺意识形态领域阵地主导权,是对我国实施“和平演变”政治图谋的一种险恶手段。

  二、境外宗教对高校渗透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群体的宗教信仰问题包含主观和客观因素,总体上大学生群体对宗教缺乏科学的认识,不能正确认知和把握宗教本质以及我国的宗教政策,防范意识缺失,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多方面。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步、不均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斐然,然而社会在快速进步的同时,贫富差距造成的心理落差,加之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导致社会竞争空前激烈,不断加快的生活节奏等导致发展的不稳定性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强,是境外宗教渗透的社会时代背景。

  (二)传统“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被打破

  随着人口红利的结束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宗教观念也进一步淡化,加之基层乡村空心化都导致了我国传统伦理传承的断层,表现为传统文化的落寞。人们往往忽视我国的传统节日,取而代之的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复活节等来源于宗教的节日一度在我国盛行,同时,日本、韩国等造星文化标榜的光鲜的生活方式以及行为习惯,正慢慢改变大学生群体价值取向和三观建立。

  (三)大学生群体面临着扩招后求知和就业的双重压力

  在自身素养和能力提高的过程中,大学生群体中也产生了焦虑、孤独和失落等负面情绪,有些学生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障碍。推崇彼岸价值、向神诉说苦难等宗教宣扬的消极避世的理念,恰恰迎合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所以不少大学生在身处逆境时常常转向宗教寻求心灵慰藉。

  (四)大学生沉迷于消费主义塑造的潮流,缺乏对西方文化的批判性思维

  影视作品中所蕴含的西方文化在我国文化中大行其道,文化间交流与碰撞的同时也对我国的文化造成了冲击,正慢慢改变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做事的思考方式以及对理想信念的情怀,这就大大降低了对宗教渗透的免疫力。

  (五)大学生涉世不深,判断力差

  大学生群体思想活跃,求知欲和好奇心高涨,独立意识和精神的需要,也经常会把宗教信仰当成一种个性张扬的追求,遇到各种不如意时容易向宗教信仰寻求帮助。

  (六)宗教观教育的缺失

  大学生由于原生家庭环境的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差别、区域文化背景的独特性等会有不同的宗教观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薄弱也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对宗教的认知模糊,不能及时规避境外宗教渗透的风险。

  三、境外宗教对高校渗透的现状、特点及风险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我国在加大开放力度的同时,境外宗教对高校的渗透演变出多中传播途径、也出现新的特征。

  (一)多样化的传播媒介

  除传统媒体手段外,结合新兴媒体网络、微信、微博等方式传播宗教思想;采取免费聚餐、心理抚慰的形式传播宗教材料和思想;利用留学生、外籍教师合法身份掩护,通过各种非营利机构,鼓动大学生参与、组织非法宗教活动等。

  (二)渗透的方式趋于隐蔽化和政治化

  境外宗教宣传者对淡化自己的宗教信仰,利用其所从事的职业身份角色进行宗教渗透活动,利用工作关系、融洽感情、交流合作等方式掩盖真实目的,潜移默化对被渗透对象进行精神或组织控制。更有以外籍教师、专家的身份为掩护,进入各级教育机构尤其是高校领域,利用授课的机会,将基督教知识与本土文化相结合,潜移默化地进行宗教传播、渗透。甚至于基督教毫不相干的课程,也能吧基督教知识夹杂在教学内容中,灌输他们所宣示的价值观,实现其政治目的。

  (三)渗透主客体体现专业化、高学历化和年轻化

  高校的宗教渗透主客体,学历层次较高。近年来,高校国际教学交流中的外籍教师、来华留学生数量逐年增高,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宗教的忠实信徒,利用课上课下有意无意地进行宗教传播活动。宣教的专业化首先体现为从事境外宗教渗透的人员专业化。这些人员一般都隶属于国外某个宗教机构或团体,具有传教士的能力和真实身份,利用合法职业的掩护到我国从事发展教徒,开展宗教活动,建立宗教组织,利用宗教的外衣进行政治思想渗透。其次宣教手段、方式专业化。他们针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利用部分大学生对宗教的好奇心理,诱导大学生参与宗教活动,模拟宗教仪式、祷告、忏悔等,在网络和现实世界与大学生广交朋友,通过赠送光盘、书籍等鼓动大学生向往宗教信仰,动摇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宗教渗透思想的复合化

  宗教渗透往往杂糅、伴随西方思潮的输入和鼓动,例如鼓吹意识形态终结论者,如尼克松、布热津斯基和福山等理论体系,宣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及其社会制度要终结,其中有人还以周期律等概念赋予一种“末世论”的性质,这样的结论又和宗教宣扬不谋而合。再有诸如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之类,通过结构国家、民族主义等方式,瓦解我国教育对青年数造的家国观念,进一步暗合宗教引导追求个人救赎和圆满的理念,动摇我国的思想教育根基。

  (五)渗透方式传销化和财务背景复杂化

  相当一部分境外宗教团体的传教活动具有财团、境外敌对势力甚至外国政府的支持,传教的发展模式和层级凸显类传销结构,辅助宗教思想的灌输,加强控制力,进而以救赎的名义榨取更多信众的资金支持。

  四、防范境外宗教向高校渗透的策略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群体看待宗教问题的角度是否恰当,是确保国家安全稳定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高校做好境外宗教渗透防范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需要高校各级党组织、统战部门、保卫处、学生管理部门以及当地的公安局、宗教事务管理部门加强合作,构建更为完善的联防联治体系,自上而下地从制度上、外在管理省、文化建设上来加强校园监控、预警与防控机制。

  (一)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政治站位

  我国宪法中有明文规定: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事务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宗教与教育相分离”的规定是高校防范宗教渗透的法律依据,任何组织和个人严禁在校内设立宗教活动场所和组织宗教活动、成立宗教组织或团体进行传教,发展教徒。教育工作者要根据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坚持宗教信仰自由,尊重民族习惯,不歧视信仰宗教的学生,同时也不能强迫学生信仰宗教。

  (二)加强宗教法律法规教育

  加强宗教相关政策宣讲,明确底线、红线,破除模糊区域、擦边球的灰色地带。必须让大学生群体明确认识到,我国的宗教活动只能在核准登记的宗教场所和经政府宗教事务管理部门认可的场合进行,帮助其正确区分符合法律规定的宗教传播及交流活动与宗教渗透活动。同时,还应让学生知晓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宗教事务管理法规、条例、规章的宗教活动等非法行为活动和对应的处罚条款。尤其要让学生清楚,对在校园内打着宗教的旗帜进行的传教活动应明确拒绝并主动揭发、自觉抵制。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战略高度,遵循宗教自身的发展规律,尊重和保护信仰的多元和谐,注重维护本土、本校文化生态平衡,注重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各种健康的宗教文化,使之各得其所,从而有效抵御境外宗教势力的渗透。

  (四)提高人文素养以及寻得归属感与认同感

  规范学生党团活动的开展程序,积极发挥宣传教育、信息传播和舆论导向等主阵地的正向引导作用,营造充满正能量的校园环境。注重高校人文素养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关注大学生群体的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的文化品位、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培养,以及重视文学、理事、哲学等人文学科的熏陶,帮助学生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学会求知与发展,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正确的处理好自身的情感、意志困境。

  (五)健全校园宗教渗透信息预警机制

  整合高校各级党组织、宣传、统战、学工、团委、保卫等有关单位资源,有效发挥联动作用,同力合作,加强对宗教渗透监督力度以及网络监管强度,从源头上净化校园文化建设环境。在每学期开学前,高校应对意识形态工作和防范宗教渗透工作提前谋划部署;教职工大会要针对防范宗教传播,对学校教师提出具体要求;学生工作队伍定期就防范宗教渗透进行专题研究,并进行具体安排部署。保卫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公共区域的定期检查,及时发现校园宗教传播场所等问题信息,做好预防工作。

  (六)加强对特殊群体等人员情况的监管

  大学生自身精神生活的缺乏以及负面情绪的滋延往往是宗教渗透活动的内在诱因。因此,对校园文化建设:

  1.对外籍教师、外籍留学生、港澳台学生以及信仰宗教师生加强管理,重申信仰自由原则和宗教教育分离原则,对非民族原因信仰宗教的学生加强宗教知识宣传,积极进行转化教育。

  2.对心理健康问题学生、贫困学生、学业困难学生等群体加强帮扶力度,加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做好弱势群体的关怀工作,让身处困难的大学生能寻求到依靠感和归属感,有利于他们对校园环境的认同与归属。

  3.对学生社团、校园讲座、论坛活动,如英语角、学术研讨会等按照程序严格上报、审批,及时掌握活动开展的内容与参与者的生活背景并进行不定期抽查和跟听,防止宗教渗透的内容、苗头出现在校园公共场合。




参考文献:

[1]段德智,境外宗教渗透与苏东剧变研究,人民出版社

[2]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人民出版社

[3]费孝通,乡土中国,中华书局

[4]杨延圣,邢乐勤,意识形态安全与高校宗教渗透问题研究评析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9年第1

[5]顾建平,高校抵御与防范境外宗教渗透的策略探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总第494

[6]葛晓娟,境外宗教势力对我国留学生渗透的危害与应对措施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7年第2期总第47

[7]顾德警,徐宝朋,从文化安全的高度看高校的宗教渗透及其危害江苏警官学院学报第33卷第5

[8]王爱国,宗教生态平衡与抵御境外宗教渗透《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4

[9]阿里夫德里克,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和全球化:当代马克思主义所面临的挑战外论选登

[10]伦玉敏,王淑繁,高校反宗教渗透问题研究现状与反思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年第3

[11]满岩,韩国基督教会在中国传教活动探析东京文学,20081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