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承担着培养当代青年人的重要责任,也是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极为重要的阵地。在面对突发事件及其伴随而来的舆情时,高校学生作为公共参与的主体时常受到各类异化、极端等意识形态的误导而采取不理智的言行,冲击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因此,分析突发事件发生时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薄弱环节和治理的重点难点有利于进一步为有序建立良好的意识形态安全治理体系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突发事件,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意识形态”的概念由法国思想家特拉西提出,在马克思的不断丰富下表征为“一种思想体系的集合,是全部社会精神生活及其过程的总概括”,[1]而意识形态安全在我国学者的研究讨论中主要包括“社会指导思想、社会政治信仰、社会道德秩序、民族精神”这四个方面的安全。[2]通过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基础上进行不断的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占据主导地位,引领国民的精神世界,更是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发展的“极端重要”问题。
当前,各大高校坚持党的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旨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保障高校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但是,在面对包括社会公共事件、网络舆情事件、校园突发事件等一系列突发事件时,青年学生作为公共参与的主体时常被西方颠覆式意识形态、极端暴恐思想渗透和舆论中的煽动性言论所诱导和误导,从而采取非理智的行动或发布不负责任的言论,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带来较大压力。因此,明晰突发事件舆情特点及高校学生的参与原因和影响因素,据此探讨高校如何有针对性的做出制度、教育、管理等层面的有力引导,对于高校进一步做好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突发事件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遭受冲击
(一)社会多元思潮的碰撞
突发事件通常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以及社会安全事件。此类事件发生时比较突然,有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且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因此,在突发事件爆发时国家必须第一时间根据事态启动相应的应急机制,并积极联动相关部门调动相关的社会资源。一时间,事态的发展和进程不仅被处于事件中心的群体密切关注,更被相关媒体、涉及到的部门行业、受到波及影响的人群和利益相关者以及各个阶层关注新闻动态的群体所聚焦。这对于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是一次汇聚社会多元思想激荡的特殊时期。在此期间,主流意识形态需要面对无数社会思潮的挑战并与之做斗争。例如历史虚无主义、犬儒主义、折衷马克思主义等社会思潮会借此机会抢占舆论阵地,试图在社会思潮碰撞中增强自身的影响力,进而试图谋求在中国社会中的思想领导地位。届时,站在不同立场的群体会有不同角度的发声,响应不同社会思潮的“号召”,成为社会思潮的“发言人”,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攻击。
与此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觊觎中国大国实力已久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每每借助突发事件“借题发挥”,在全球范围内散播不实报道和歪曲中国形象,借此攻击中国的社会制度和法治体系。例如,在中国经历2008年汶川地震之时,美国的《纽约时报》在未经新闻核查时就大肆渲染中国因地震可能引发的核泄漏问题,引导公众从关注突发灾难的救援和安置转变为对未发生事件的揣测,营造出人人自危的舆论环境。而在2019年末中国爆发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后,美国的《华尔街日报》以题为“中国是真正的‘东亚病夫’”的报道诋毁中国,并公然将新冠病毒命名为“中国病毒”。除此之外,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屡次作为“藏独”、“新疆分裂势力”分子幕后的支持者,并直接引发中国西藏、新疆的暴恐事件,攻击中国的执政党和主流意识形态。
(二)突发事件伴随的谣言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传播跨越地域和国界,世界上任一国家的突发事件都可能在全国甚至全球引发舆论风暴。同时,在社交媒体如此发达的时代,每个人都是网络上的信息传播者,成为纷繁复杂的信源中的一份子。在此环境下,信息的失真性和谣言的低代价性使得每每伴随突发事件而来的都有无数的谣言。而随着网络技术手段不断提升,许多谣言被“移花接木”式的图片、视频辅助手段变得更加“逼真”。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有人谣传“武汉市某医院存在三具尸体长时间无人处理”,在网上引发一片哗然,有无数不明真相者攻击政府有关部门、攻击我国的法治体系和人权,但随后经核实,此谣言中的图片视频为拼接、配音后制作而成。
由此可见,谣言带来的危害无穷,会使公众无法辨别真假,削弱权威信息,导致并放大公众的恐慌,甚至在敏感时期引发公众的情绪爆炸。于是借此机会,一系列对社会抱有不满和仇恨情绪的声音顺势攻占舆论阵地,一些西方惯用的攻击我国意识形态的论调也借此机会大放厥词,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产生冲击。
(三)青年学生的盲目参与
在近年的有关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研究中显示,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情感认同、理论认同以及行为认同指数较低。[3]这意味着当前大学生群体在过往的教育环境中普遍缺少坚实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未能形成完善的对国家和社会制度的强烈认同感。这意味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建构成熟的大学生群体容易在此阶段受到各类社会思潮的影响,也容易根据个人主观判断对突发事件中对碎片化信息作出理解和决定站位。近年来,西方文化借助透过为获取商业利益的商家在大学生中渗透,缺乏文化自信的大学生还会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亵渎中国的红色文化。
而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当代大学生,是新媒体时代对于网络信息获取和接受最直接的受众,他们既关注实时报道和事件发展进程,又容易被西方意识形态通过不同方式进行渗透。如境外反华媒体在熟悉了大学生网络行为习惯和使用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在网络上传播不实信息,不断使舆论发酵,并进一步攻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此类信息充斥于互联网的情境下,许多不明真相和易受蛊惑的大学生常常被有蓄谋性的“洗脑”,进而在行动上或思想上沦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和攻击我国意识形态的工具。
二、突发事件加剧意识形态治理难度
(一)东西方意识形态间的零和博弈
近年来,全球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总结了当前国际社会呈现出的三大回潮,即权利政治回潮、国家中心主义回潮和民族主义回潮。[4]其中,权利政治回潮意味着对物质性权利的崇拜,国家中心主义和民族主义意味着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排他性以及自身利益至高无上性的思潮占据主流地位。三大回潮在国际社会中具体表现为频现民粹现实主义,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领导人坚持极端民族主义、强现实主义、国家实力至上的逆全球化发展战略,其根本原因在于对全球化浪潮中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利益视为一种“零和”博弈,即认定中美双方的利益竞争为一方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双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这种思维将本国与他国的利益视为根本性的冲突,将认同政治和利益考量推向极端。而在突发事件中,东西方意识形态冲突则尤为突出。
(二)主流声音的迟滞与专家权威的消解
当今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飞快,在突发事件中,常有涉及政治或利益诉求的社会实践,或是危及公共卫生和生命安全的重大事件,社交媒体的广泛传播远超过传统的主流媒体的常规报道,代表政府声音的主流媒体时常在关键时刻缺位,导致公众在难以判断信息真假的时候缺少权威信息的引导,进而造成恐慌,并更容易相信谣言。在此过程中,网络舆论和谣言等信息不仅在多个层面消解了专家权威的威信,流声音的失语也直接关系到政府有陷入舆论危机甚至跌入“塔西陀陷阱”的危险,到来社会公信力的重大危机,而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在舆论的胶着状态下时常受到侵蚀。
(三)高校预警系统与应急机制的迟缓
当代高校在校园安全防控工作中较为重视校园消防、技防、安保、重点要害、事故隐患、学生人身、财务安全等方面的安全规章制度建设和相关设施,并在多数情况下能够采取有效的应急联动机制应对校园突发事件。但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建设工作则主要依靠思政教师的课堂教育和学院辅导员的日常引导。在此背景下,每当出现社会公共突发事件时,高校学生的事件参与度、思想态度倒向和随之产生的社会行为和网络行为偏差则会成为难以评估和把控的“安全漏洞”。这是由于当前高校缺少网络舆情和社会突发事件相关的信息大数据预警机制,当意识到学生参与到舆情中时再启动应急机制则为时已晚。而高校的应急机制启动后时常以直接要求学生不参与公共抗议行为、强行“撤帖”等“简单粗暴”的方式应对学生,不仅激化学生情绪,更不利于后续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
三、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治理路径构建
(一)创新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模式
高校应提升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防范化解能力,进而维护我国的政治安全。[5]思政课堂是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阵地,高校应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思政课堂上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为核心,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专业特点制定相应的课程体系,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融入课堂;积极推进“翻转课堂”等有效授课方式破解并透彻分析突发事件中负面信息的破坏性,结合学生的网络使用行为和话语系统以更符合广大青年群体心理特点的授课话语表达方式使主流意识形态占据思想教育的高地,形成高校意识形态治理的良好新格局。
(二)依托大数据建立意识形态预警反馈体系
网络信息的“隐蔽性”和学生网络行为的多样性时常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带来更大的挑战。依托大数据可以及时捕捉社会突发事件,快速评估事件相关信息和舆情波及意识形态安全的风险指数,并对大学生参与突发事件的动态信息进行分析研判和结果预测,使高校信息建设部门能够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学生网络行为的监管,高校保卫部门能强化对薄弱环节的管理制度和缩短应急反应事件,高校宣传部门能针对突发事件可预测的舆论态势发展提前进行有效的信息公开、舆论引导和校内网络平台信息监管。在此过程中,大数据分析下的高校各职能部门将有序协调运转,形成合作和积极联动响应机制,全方位巩固意识形态安全治理体系。
(三)提升高校思政队伍意识形态宣传能力
习近平指出:“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高校以辅导员作为学生日常思政工作的教育者,是最直接影响学生的群体,更应强化互联网思维,在日常的宣传工作中有效融入主流思想观点,通过在高校门户网站、学生工作平台、院系云顶yd2223线路检测官网、官方微信和qq公众号平台上建立成熟的移动传播平台,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积极助力主流媒体和国家主流话语体系的传播力与影响力的提升,进而掌握突发事件中主流声音的主导权和主动权。在此过程中,实现转化突发事件为教育引导契机:即有效将法制观念融入日常思政教育,使学生坚定树立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高校肩负责着科学研究和培育人才的重任,而科研和人才培养都应以在社会思潮和发展中起到引领作用为目标,同时肩负着文化传承和强国复兴的重担。在此过程中,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对大学生政治素养的培育和国家政治安全稳定具有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 徐光春,梅荣政. 马克思主义大辞典[m].武汉: 崇文书局,2017:23.
[2] 夏保成.国家安全论[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75.
[3] 邢凤霞.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 西安: 西安石油大学,2018.
[4] 秦亚青. 全球学与全球国际关系学[j].国际政治研究,2015,36(04):92-98.
[5] 张潇月,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探讨[j].学校党建于思想教育,2019,(12):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