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动自行车在高校里的数量增长迅速,随之而来的各类问题隐患日益凸显,给校园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探索电动自行车在校园内的有序管理方式,对于保障校园安全、提升师生出行体验具有深远而重要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电动自行车,校园管理,校园安全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品质的显著提升,电动自行车以其便捷性和灵活性,成为了广大高校师生出行的优选交通工具。高校电动自行车数量增长迅速,随之而来的各类问题隐患日益凸显,给校园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探索电动自行车在校园内的有序管理方式,对于保障校园安全、提升师生出行体验具有深远而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现状分析—以山东大学为例
山东大学在济南、威海、青岛三地共有8个校区,形成了一校三地的办学格局,总占地面积8000余亩。济南校区多位于市中心,周边旅游景点、经济商圈多,交通环境相对复杂。威海校区、青岛校区属于中大型校园,校园面积大、功能建筑距离长,师生校内代步通勤需求高。学校在济南校区引入了共享单车,在威海校区引入了可校内骑行的共享电动车,在青岛校区开设了校内公交,为师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出行选择。因地域政策限制,无法引入共享电动车满足师生校内校外骑行的需要。
随着学科建设的加速推进,师生跨校区上课、学术交流、科研实验等活动更加频繁,校区间、校区内的代步出行需求日益增加。目前师生校区间往返主要依托学校班车,受限于发车时间、发车班次,该方式已无法完全满足师生的出行需求。不少师生在短途出行时选择骑行电动自行车,节约时间成本、出行安排更加自由灵活。
在学校不提倡、不鼓励学生购置电动自行车的前提下,校园电动自行车增速得到一定控制,但存量仍然较大。截至目前,山东大学各校区电动自行车均保持高位存量(校本部8000余辆,威海校区2500余辆,青岛校区8000余辆),仍呈现一定的增长态势,校内电动自行车停放无序、充电困难等问题日益凸显。师生通过师生提案、校长信箱等方式多次反映电动自行车充电不便的问题,希望学校增加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前期学校对充电桩安装工作缺乏统一规划,致使充电桩布局零散、数量不一、且存在多部门安装的情况。考虑校园消防安全、交通管理等因素,学校持续控制充电桩安装数量。
二、管理难点
校园电动自行车数量不断增多,大量的电动自行车在校园内行驶、停放、充电,给校园交通秩序和消防安全带来较大影响,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消防安全隐患。部分师生购置二手、拼装等不符合国标规范的电动自行车,在校内充电、骑行存在起火燃爆的风险隐患。个别师生将车辆电池带入宿舍、实验室、办公室等场所充电,或在室外飞线充电,存在消防安全隐患。
二是交通事故隐患。电动自行车国家标准规定:电动自行车最高时速不得超过25公里/小时,但多数商家均予以“解除限速”,以致车辆时速较高。部分师生安全意识淡薄、驾驶技能欠缺,存在超速行驶、违规载人、不佩戴头盔等违法行为,易发生交通事故。
三是车辆违规停放影响校园环境。校园电动自行车数量过多,且停放空间不足,随意停放问题突出。部分车辆占用消防通道,严重影响校园消防安全和交通秩序,管理难度大。
四是增设的停车棚、充电桩占用校园资源、空间。为满足师生车辆停放和充电需求,学校需扩建更多的车棚和充电桩,一方面占用校园公共用地,另一方面需要定期进行充电设施维护和消防巡查,增加学校人力物力投入。
三、主要对策
校园电动自行车管理工作应突出师生的主体地位,坚持教育为先、依法管理,注重多部门协同联动、综合施策,严格控制增量,逐步减少存量。通过完善校园交通配套,优化校园交通秩序,实行校园电动自行车实名登记注册制度,不断提升服务管理水平,为师生医务员工营造更加平安、有序、和谐的校园环境。
对策一:开展调查研究工作
坚持调查研究贯穿电动自行车管理工作始终,提高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走访师生、收集数据、分析案例等方式,全面了解电动自行车在校园内的使用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师生的需求和期望。同时,积极借鉴其他高校在校园交通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结合学校实际和师生意见,不断完善电动自行车管理对策,确保管理举措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对策二:组织专题宣传教育活动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升师生的交通安全意识,规范电动自行车使用行为。学校各单位应主动担当、积极行动,通过举办讲座、展览、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向师生普及电动自行车安全使用知识、交通法规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学生工作部门应与各学院共同做好学生电动自行车安全使用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多种载体和形式,引导学生养成文明骑行、规范停放、安全充电的良好习惯。
对策三:开展交警进校园活动
通过邀请交警进校讲解交通法规、演示常见交通违法行为及其危害后果等方式,让师生深刻认识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同时,鼓励师生积极参与交通安全教育活动,树立文明交通参与者的意识。
对策四:推进文明督导与自查自改工作
引导师生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符合公安部门报牌条件的合法电动自行车,并督促尚未办理上路牌照的车主及时到公安交管部门办理相关手续,规范电动自行车的使用和管理。加强对电动自行车停放和充电区域的监管,确保车辆停放有序、充电安全。对于无牌、改装等非法电动自行车,应督促师生自行处置或进行集中存放和处理。通过文明督导和自查自改工作的推进,逐步减少非法电动自行车在校园内的出现。
对策五:组织骑行技能培训
设置骑行培训场地,安排工作人员进行电动自行车使用授课和指导,提高师生的驾驶技术,养成良好的用车习惯。通过骑行规范讲解、要领示范、技能考核等形式,帮助师生掌握正确的骑行技巧和应急处置方法。此外,通过加强对骑行技能的考核和评估,确保培训效果的实际性和可持续性。
对策六:实施校园车辆登记挂牌制度
针对校园电动自行车存在违规行为不可溯源管理的难点,实施校园电动自行车实名登记挂牌制度。师生可依流程为个人合法电动自行车申办校园通行牌照,并根据车辆类型和使用需求进行分类管理。同时,建立车辆信息档案和更新机制,定期对车辆信息进行核查,实现校园内电动自行车信息底数清、情况明。依据登记管理信息和校园牌照,建立校园电动自行车行驶、停放、淘汰等全周期管理体系,对违规行为采取提醒、限行、取消授权等措施。
对策七:清离整治不合规车辆
实施校门严控,原则上只允许有校内牌照(或有学校临时授权)的电动自行车进出校园、校内行驶。对于不符合校内挂牌条件的电动自行车,应进行劝导和说明,并实行只出不进的管理措施。对于师生未能及时清离的无牌无证电动自行车,进行集中存放和处理。通过加大清离整治力度,逐步减少不合规车辆在校园内的数量。
对策八:深化警校共建共治合作机制
深化警校共建共治合作机制,与公安交警部门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治理校园内的改装、超标、无主电动自行车等问题。同时,加强日常巡查力度和执法力度,对电动自行车校内违规使用行为进行及时制止和处罚。
对策九:综合施策提升治理成效
持续优化校园行车路线和交通标识设置,确保车辆行驶有序、交通顺畅。合理规划车辆停放和充电区域,满足师生的停车和充电需求。积极探索共享电动车(单车)、校园微公交等多元化交通方式,为师生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出行选择。加强对电动自行车管理工作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和完善。通过制定合理的管理策略,规范电动自行车的停放和行驶,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四、分析与启示
高校电动自行车管理问题涉及到校园安全、交通秩序、校园环境等多个方面,随着电动自行车在校园内的数量持续增长,如何构建科学而高效的管理机制,保障师生便捷出行的同时维护校园安全环境和公共秩序,已成为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和切实解决的问题。电动自行车管理需立足当前师生的现实需要与学校发展长期谋划相结合,通过提供优质的出行服务与安全保障,建设安全、便捷的师生交通出行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高珊.关于高校交通安全治理体系建设的研究——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j].交通世界,2023,(29):1-3 6.doi:10.16248/j.cnki.11-3723/u.2023.29.038.
[2]李锐,余阳,阎林平.高校充电安全风险评估与防火管理[j].消防界(电子版),2022,8(12):25-27 30.doi:10.16859/j.cnki.cn12-9204/tu.2022.12.001.
[3]廖湘岳.高校校内摩托车、电动自行车有序管理对策研究——以湖南科技大学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15(05):6-10.
[4]林传銮,史炳强.平安校园背景下人车融合的电动自行车治理系统建设——以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22,(05):30-33.
[5]姚冠男.探究高校校园绿色出行教育引导路径——基于学生出行模式的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46(03):237-244.doi:10.14182/j.cnki.1001-2443.2023.03.006.
[6]周法超,光健.高校电动自行车安全现状及应对措施[j].电池工业,2021,25(04):205-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