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形势下,我国的全面深化改革已进入攻坚克难的深水区,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高校已成为反映国家社会稳定的“晴雨表”,作为高校育人者,应思考如何更为科学性、实效性地去预控与处置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本文就具体工作实际,深入分析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涵义和产生因素,试图探索并构建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预控与处置工作的具体实施路径。
关键词:群体性突发事件;高校;预控;处置
新形势下,我国的全面深化改革已进入关键性的深水区,各种矛盾涌现、压力剧增,高校与国家社会各层面的关系密切,类型多样、影响深远的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尤其会对社会稳定起到先导作用,高校已成为了反映国家社会稳定的“晴雨表”,因此,如何更为科学性、实效性地预控与处置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是高校育人工作所目前面临的一项关键性课题任务。本文就具体工作实际,基于当前所倡导的建设“平安校园”长效机制,将“三全育人”其工作理念深入渗透,试图探索并构建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预控与处置工作的具体实施路径。
一、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定义、类型和特征
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指的是由自然或人为等因素导致的,在校园范围内紧急、意外产生,不以高校管理育人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涉事人员较多,对高校教育教学秩序等方面产生一定负面影响的突发事件【1】。
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包括:校园管理类(如学校专业设置、后勤服务、考试管理等),校园治安类(如校园暴力、校园诈骗等),安全事故类(如校园火灾,实验室爆炸等),公共卫生类(如食物中毒,传染性疾病扩散等),自然灾害类(如台风、泥石流等),社会政治类(如反萨德游行,反半岛核武器游行等)。
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具备一般性突发事件的共有特征:突发性,急迫性,伤害性,复杂性;也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主体特定性(涉事人员主体通常为高校学生),后果严重性(若未及时得当处置,可能会扩散到社会,引发更严重的社会动荡),涉及群体性(可能参与的学生基数多、涉及面广)。
二、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产生因素
(一)高校特殊学生群体人数增加,学生就业压力加大,高校基建后勤乏力,校内外环境和人员复杂化,是导致事件产生的首要因素。
特殊学生群体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需重点关注,以贫困生为代表性,他们不仅承担很大的经济压力,而且很多都存在自卑、内向、焦虑等不健康心理状态,若未及时地对其进行积极正向的教育引导,容易被某些负性事件误导迷惑或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挑唆煽动,产生极端性、糟糕性的认知思维,进而导致负面情绪的激发,出现过激性行为。
目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高校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部分毕业生离校前若未能找到理想工作,加之毕业前夕事务繁多或抱怨学校专业等,可能产生负面情绪,个别个体的极端失控行为可能会致使更大层面的突发事件的产生。
近年来,高校扩招与基建后勤乏力间存在的矛盾已愈发显现,高校的宿舍条件、水电气供应、教室分配等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极易导致学生的愤懑情绪,若未及时处理,可能会产生相应的恶性事件。
当前很多高校的校内外环境愈发复杂化,外围环境存在不少商场、娱乐场所等区域,而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可能较低,甚至存在一些社会上“三教九流”的不法分子渗透其中,民事或刑事等违法案件时有发生,而学生与外来社会人员、业主间的治安管理冲突纠纷等的发生率也呈递增趋势,若对此未进行及时得当处理,极易引起相关负面事件产生。
(二)高校管理改革过程中没有以学生为中心,关系到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处理不得当,民主诉求通道阻塞,是导致事件产生的重要因素。
高校管理改革中,通常都会采用一些粗放、激进的方式推进,缺乏实际贴近学生的调研环节,没有真正将“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融于学校管理工作中,处理很多与学生群体关系密切的利益问题上缺乏详实周密的计划,思政工作的力度不够、程度不深;当学生有建议和想法时,缺乏畅通的民主诉求通道给以反映,对待学生的合理诉求处理拖沓缓慢、浅尝辄止,这些都极易引起学生的不满情绪,形成学校与学生间的对立状态,种种在高校管理改革过程中出现的薄弱之处都易引起相关事件的发生。
(三)大学生正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的身心发展状态,仍未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是导致事件产生的内部因素。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当处于青年发展阶段时,个人的自我同一性将出现发展停滞,以作为进入社会的缓冲,此阶段通常称之为心理延缓偿付期,处在此时期的青年大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和意志品质还未完全形成确立,极易冲动,作为“网络时代下的原住民”,极易受到网络负面信息和社会思潮的影响;此外,当代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堪忧,自主意识强烈,抗压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均比较差,遇到挫折容易一蹶不振,种种因素都易致使出现相应的突发事件。
很多学生法制观念淡薄,不了解法律法规、制度政策,不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没有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甚至对法律法规和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有逆反抵触的心理,遇事对人凭感性不重理性,处理问题不借助组织,更想通过聚众闹事等过激冲动的方式去处理,由此引发了相关的群体性突发事件。
三、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的具体实施路径探索
对于突发事件的管理过程,不外乎两个方面:提前预防和完善处置。针对当前高校具体工作现状,笔者认为,相比于完善处置,提前预防的工作更为重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秉承这种提前规划、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维方式去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方是良策。
(一)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措施
1.加强思想教育,加深对于思政工作的重视程度,占领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提升高校育人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确保传道者必先有道,创新和完善高校的育人途径。加强对于高校落实文化育人途径中的报告会、论坛和学生社团等关键环节和重点单位的管理,积极挖掘特色的、品牌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文化浸润学生心田;借助课程育人的途径,把牢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与其他育人途径形成协同效应,将主流思想价值观念融入到主干课程中,结合思政课,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通过网络育人的途径,借助两微一端、易班等新媒体新平台,占领网络的主阵地,掌握网络的话语权,防止外来文化和不健康非主流的亚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侵袭和浸染,日常性常规性地网络平台上发布正向正能量的思政话题和信息,加强对于网络舆论舆情的分析和引导工作【2】。
加强法制教育,树立青年大学生遵守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的自觉意识,创新借助多种途径对学生加强法制教育,加深学生“学法、懂法、用法”的思想观念,打造风清气正、和谐共鸣的守法用法的校园风气,引导学生依法表达自己的诉求,不参与或开展任何违法违规的负面事件。
加强心理育人,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完善的人格品质,围绕心理健康中心,形成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心理防护网,形成学生自律、自强、自爱等优秀品质,提高抗挫折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以便预控和处理部分由于学生心理问题所导致的突发事件。
2.建立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警防控机制,健全信息搜集和监控网络,设计有效的针对性预控对策。
预警防控机制的核心环节就是完善日常信息的搜集和监控网络,即建立职责明确、执行有力的管理组织机构,形成及时快捷的的信息沟通网络。二级学院、学工处、团委、保卫处等多个部门保持联动合作,及时掌握学生最新的动态信息;完善信息反馈沟通机制,在宿舍、班级层面的第一线构建以学生骨干为依托的信息采集渠道,制定定期上报制度;关注并掌握学生的所思所想,构建并逐步完善“重点人档案”;针对当下时政和舆论热点、痛点,精准判定出诱发负性事件的有关因素。
其次要设计有实效性的预控对策,针对隐藏的易发的相关情况,认真研究事件产生时可能出现的有关具体状况,在此基础上备有多套成文的应急处理预案,做好思想上、技术上、物质上的各方面的准备;在班级、宿舍、楼宇构建学生紧急预防组织框架,明确分工和职责。
3.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维护校内外周边区域的长治久安,优化育人环境。
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先的教育理念,把学生的冷暖摆在首位、放在心中,集中处理好与其关系密切的关键利益问题,把教育和管理密切结合,加大对于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资助力度,完善“绿色通道”,推出对于毕业生就业相关政策,提升管理水平,优化服务意识。
高校应宏观统筹,联动各部门开展对于校内外周边区域的治安治理工作,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监督负责部门贯彻好推动好落实好,深入调查并搜集信息,预控为先、防治结合,建立起校园长治久安的和谐环境。
(二)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置措施
1.以情着手,初步稳定涉事人员的状态和初步事态状况,避免事态的扩大化和严重化。
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发生紧急,所谓“兵之情主速”,处置此类事件,首先,职能部门和领导干部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第一线现场,在表明身份获得信任的基础上,听取现场涉事人员的诉求,保护现场,抓准时机、精准决策、完善部署,迅速控制局面,稳定涉事人员情绪,防止情况进一步恶化;其次,根据事件的性质,可成立突发事件的专项处理工作小组,形成主管部门—负责领导—对接老师—学生骨干力量的工作体系,如果事件类型涉及到意识形态领域问题,可以联合相关专家学者对涉事人员进行教育引导,将思想意识引导确立后自然能够进一步平息现实事态的发展【3】。
2.出情入理,分析问题的性质,搜集相关信息,明确有关责任,以理服人。
处置此类事件时,不仅要依法办事、按规处理,也要采用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增强涉事人员对于参与事件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责任感,让其明确其行为所触犯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上的相关准则,在判定好事件的类型性质的基础上,明确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对于故意引发事态的领头者,如果不服从指挥或继续故意诱发其恶化的人员,按照从严处理的原则,以法律手段,坚定态度,配合有关部门给予处置【4】。
在事态初步平息后,专项小组应尽快召开涉事人员的工作处置会议,特别是与领头人员(党员、学生干部等)谈心谈话,将事件的产生因素、时间地点、目的动机和现场处理进展等信息尽快记录存档,保存好材料证据,做到相关工作有据可循、心中有数。
3.重视宣传教育,引导正向舆论,以正视听。
当事件发生后,作为高校,应尽快、主动地掌握舆论的话语主动权,引导好舆论,以正视听,防止以讹传讹。由于目前网络技术和信息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和范围大幅度提升,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将会借助众多途径渠道大肆传播,成为社会和舆论的焦点,甚至引发二次舆论危机,而通常情况下,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主体参与者为青年大学生,其本身的理性判断能力和明辨是非能力仍不足,加之身处事件发生的漩涡之中,更易受到谣传和不当言论的蛊惑,产生非理性的失控行为。因此,作为育人工作者,可结合新媒体途径开展舆论宣传工作,线上在两微一端、易班等新媒体新平台主动积极地将事件的真实情况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发布正向正能量的权威性信息,线下尽快开相关学生三会和主题教育活动,平息舆论舆情。
4.建立善后处理机制,做好总结反思,预防相关事件再次发生。
当事件处置平息后,高校相关部门需进行深度地反思总结,建立善后处理机制,微观和宏观两方面交互调控,做好工作。
微观上,针对事件本身,要继续进行调查分析,分析事件发生、扩散的因素,继续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将之前记录的材料和证据进行存档,学习反思加强,平时工作中健全预警防控机制,完备信息搜集网络,谨防再次发生;针对涉事学生,通过心理疏导和团体心理辅导,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其尽快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状态。
宏观上,高校管理部门要自检自查工作漏洞,注重各个环节和细节,反思总结,针对参与学生,开展相关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其树立法律法规意识和责任担当意识,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降低相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王恒斌. 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处置[d]. 西北大学, 2009.
【2】韦庆辛. 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因及预防策略[j]. 中国成人教育, 2011(4):82-84.
【3】杨新起. 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对策思考[j]. 社会主义研究, 2006(5):115-117.
【4】刘淼. 冲突缓解法及其在高校应对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运用[j]. 大学教育, 2014(7):102-103.